远离3C 独立思考丰富你的精神

   
2014-11-02

远离3C 独立思考丰富你的精神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应该惧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

没有站稳根基的人,你的人生白活了。

献给想重新审视自己生存方式的人」

 

为了避免虚度人生,每个人都必须站稳安身立命的根基,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

否则在这个只重视枝微末节的时代当中,将变得随波逐流,丧失自我、失去生命。做人的常识比规则更重要、一味盲从只会走入死胡同、训练自己接受运气的存在。

 

 

行乞也是一种劳动

 

贫富差距固然不是好事,但因贫富差距而创造出文化也是事实。单调的平等社会无法催生文化、艺术,而且若无庞大财富贊助,绝对不可能出现达文西之类的伟大艺术家。回顾歷史,不能累积非法之财的地方,也无法产生文化,凡事都具有正反两面。

 

有人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也有人三餐不继。但哪种人较幸福?谁也不知道。对于所有的从政者,我愈读他们的评传,愈觉得他们的人生很悲惨,但其中也有幸福与不幸的正反两面吧。

 

以前邱永汉先生曾说:「真正幸福的,是只有小钱的小老百姓。」包括我在内,大多数日本人都符合此一定义。每天衣食无缺,每天都能洗澡,即使不去捡木材一样能暖洋洋地过冬。警察机关维护治安,交通工具也都正常运行,所以能安心出门。过着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生活,还不感觉幸福的话,真是太缺乏人性了。

 

当今日本人,似乎不明白贫乏的意义。拥有健康、自由,多少也都有些钱,有能力出国却哪里也不去,视野愈来愈狭窄,失去判断事物的能力。本人及父母都不愿意冒险,也不让人去冒险。

 

说起来,在一味歌颂安心、安全的世界上,生活全体都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尽管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却仍有过多的不平与不满,也或许是受到媒体煽动,但除了说这是「井底之蛙不知海之广」的岛国特性,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心中的贫困条件只有一项,那就是「今晚没东西吃」。虽很难填饱肚子,若还可到某地找到东西吃的话,就不能叫做贫困。在非洲,「没东西吃」真的就是到哪里都没得吃,解决之道只有空着肚子喝水睡觉、去偷、去当乞丐,只有这三种方法。

 

我去北义大利的特雷维索(Treviso)古城时,看到一家玩具店热闹地挂满圣诞节装饰。我原本对娃娃之类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但是店里有一种叫做民俗娃娃的东西,看来像是从前村民劳动的模样,如穿着围裙从井里打水的老妇人、砍柴的老先生、烤披萨饼的男人等,各式各样的电动娃娃一个个排列着。

 

每个娃娃都只有单一动作,并不精巧,但很奇妙地,那些用合成树脂做成的娃娃却有种真实感。娃娃一个七百欧元(约七千日圆),我觉得就纪念品而言太贵,所以很小气没买。但是当中有一个只有一只脚,拄着拐杖,拿着盆子伸出手,做出乞讨动作的娃娃,让我觉得很感动。

 

在义大利,显然乞讨也是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所以乞丐娃娃也是「在工作」。义大利这个国家,首相因买春被起诉等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但也有充满人性的深奥之处。虽然有堕落的神职人员存在,却不因而丧失信仰,坦然接受混沌乱象。

 

原本一清二楚的理性世界中,就像蒸馏水一样,无法养鱼。置身于信仰、堕落、理性、感情,一切混杂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大漩涡中,必须认清什么事对自己才真正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换言之,混沌正是人生。在日本,新闻及部分出版社只因为使用「乞讨」用语,就被说是歧视、被要求更正,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我曾听义大利的日本人说,有些修道院一开始会把刚入会的修女派到有名的大教堂前乞讨。修女当中有穷人家的女儿、没有双亲的孤女,但是也有出身中产阶级或上流家庭,向来衣食无缺,知性、教养、学歷皆备,当然也几乎没有向人乞讨的经验。

 

但是,为了让她们知道自己并非理当如此,所以反而要她们去乞讨。亦即认知自己已经放下凡尘一切后,才能全心全意去侍奉神与人。

 

我认为,用那样的想法培育人类,是有必要的。从人性的本质开始锤鍊,直到彻底摧毁之后,才能开始重新做人。那正是受教育后磨练出来的坚强,不那样做的话,无法培养出超越困境的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必须活在现实当中

 

我刚出道当作家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编辑常常来访。他总是戴着一顶法式贝雷帽,手上抱着紫色的布巾包袱,走到我家,站在玄关口,一面说:「没有啦,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刚好到石坂洋次郎先生家里,就顺便绕过来……,」然后一面打量我的脸色,问道:「那么,后来你写了什么吗?」那位不在夜间出巡而在白天不请自来的编辑,在某些方面拥有很厉害的直觉。他就是以那样的作风用心栽培我们这群年轻作家。

 

以前有很多作家不遵守截稿期限,让编辑很头痛。现在有一些难缠的作家虽然也很惹人嫌,但有时候愈是找麻烦,反而愈受编辑喜爱。虽然一度惹得编辑大发脾气,后来两人却变成深交,这也是人际关係有趣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年轻女孩子,很有跳舞天份,但有一些地方令人很困扰。每次家人外出,她独自在家的时候,就把家里的锁都锁上,爸妈回来了也不开门。

 

有一次她母亲带家庭教师回家,想介绍给她,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开门。问她为什么,她只说「因为我不喜欢」。

 

从某个角度看来,或许可说她自我意识很强,但其实她根本完全欠缺现实感。我们活在世上,有时刮起风、有时灰尘吹进来、有时热、有时冷、有时东西散了一地、有时遇到不速之客、偶尔家里出现老鼠到处乱跑的情况,总之这都是存在于现实空间当中的东西。

 

若是为了抗拒这样的现实进入生活当中,而死守着完全凭自己意志制造出来的人为空间,结果将渐渐丧失现实感。换言之,变成生活在一种完全隔音、当然也完全设置空调,有如录音室一般的死亡空间。如果有愈来愈多人只喜欢这种生存方式,总有一天哲学也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无踪。

 

原本哲学就是相当贴近生活的东西。所谓生活就是现实感本身,所以生活中若是一味沈溺于电视、电脑、手机,现实感就会荡然无存。我听二十岁的孙子说明之后,了解到电脑也好、手机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工具。

 

登山的价值,只有千辛万苦,亲自登上山顶,才能够理解。同理,尼采的思想也不是读了时下流行的《超译》版本就能够了解。知识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只有经由亲身体验获得知识之后,思想才会产生生命。欠缺其一,都没有用。

 

思想这种东西,只有透过自己亲身生活与体验才能确实掌握,而且人不可能只靠知识度过一生。若是不明瞭这一点,连现实感都会开始错乱。

 

七十多年前,瑞士医师兼作家马克思皮卡德(Max Picard)在《逃离上帝》(The Flight From God)书中曾写道:「悦耳的音乐之后,切换成新闻报导,内容却是不幸的事故。接下来又说,受经济情况影响,所以股票上涨。就在剎那之间,人类毫无章法地想着完全不相干的事……。」

 

皮卡德感嘆的对象是收音机,但是如今的状况更加严重。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现代人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操作手机或电脑,却几乎无法从中产生具有明确目标的生产力。就算因而成为万事通,知识这种东西,蒐集的时候若未掌握具体方向,也不会发挥什么作用。

 

人类渐渐丧失主动(active-voice),一切都渐渐变地被动(passive-voice)。选择电视频道、上网蒐集资讯,或许被当成是主动的行为。但是在我看来,基本上那些都只不过是极度消极的被动文化。

 

电视这种东西,就算不想看也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些没用的东西,浪费过多时间。电视本身并非罪大恶极,但是沈溺在那种生活当中,结果将使得人生拥有的时间缩短,健康及精神也都受害。即使电视画面那一端有许多人丧生,观众这一端却照常若无其事地一面看着、一面吃拉麵。因为人在看电视或上网时会筑起意识之墙,清楚划分那边跟这边是不同的。

 

当然人类不可能一直笑或一直哭。例如遭逢地震灾害、丧失家人朋友时,理所当然食慾全消,但是无论如何哀痛逾恆,总会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

 

一旦觉得再不吃就动不了时,人类的动物本能就会佔优势,于是开始吃东西。人身上具有像恆温器一样会自动运作、继续求生的意念,这点非常有趣。

 

但是,若还不到兴起求生意志的程度就给与餵食的话,今后就会变得悠哉悠哉,赖在那种环境里,问题可就严重了。文/曾野绫子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