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死亡 避免「无效医疗」

   
2014-11-12

正确面对死亡 避免「无效医疗」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全球医疗机构与医学会对于何谓「无效医疗」、何时与怎样撤除或不给予「无效医疗」、怎样与家属沟通等,必须有明确的定义与指引。缺乏凭据与做法,很容易以救命第一的思考先行,也容易陷入与家属的纷争,甚至诉讼,让医疗人员却步。

 

 

 

加护病房医师扮演守门员

 

双方尽可能共同做出医疗决定,解决争议点,甚至可以引进谘询人员,帮助病人与家属做决定,达成共识。如果争议无法排除,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可考虑介入。

 

 

若伦理委员会支持病人的决定,但无法说服医师,则将病人转介给另一位医师;若委员会支持医师决定,但病人不接受,可以考虑转到支持病人决定的医院。若无法转院,则医院可以中止无效医疗。

 

 

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内科加护病房主任陈秀丹医师,五年前到纽西兰奥克兰城市医院实习时发现,他们在加护病房就做好把关,由加护病房医师扮演守门员,开会讨论哪些人可以进入加护病房。

 

 

如果病人不管在病房或加护病房都一样会死亡,急诊时就会转到安宁病房,或一般病房。

 

 

在加护病房,如果确认病情无法控制,已无法避免死亡,医师会召开家庭会议,取得家属共识,然后撤除唿吸器、洗肾机等设备。

 

 

美国肾脏科医师学会五年前就定义出,终止或不给予透析的临床指引。

 

 

指引指出,如会自行拔除洗肾针头的重度失智患者,或透析过程中会发生严重低血压的患者、癌症末期的患者、及七十五岁以上且第五期肾脏病预后不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对治疗结果所做的预估结果不佳),照护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在未来半年内死亡不会惊讶、日常生活功能不佳、严重营养不良、多重严重病症等其他判定标准的患者,可以停止透析。台湾这几年也已发展出类似指引。

 

 

要推动「善终」,一方面是避免无效医疗的发生,另一方面,则要完善安宁疗护的品质。

 

 

英国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就有由医师发起的安宁疗护训练计划「The Gold Standards Framework」。他们希望提升临终病人的照护品质、医疗团队的合作与协调,并提倡社区善终,减少住院等。

 

 

他们在各级医疗及疗养机构推动临终的安宁疗护,并给予训练与认证。以最早推动的安养中心来说,从二○○四年到今年,已经有两千五百家安养中心接受过训练,其中一半得到认证。

 

 

 

谈死亡、写临终笔记本

 

长期,还必须有社会与环境的改变与支持,是一个社会改造的过程。引导民众开始「谈」自己的死亡,是一个好的起始点。

 

 

新加坡的连氏基金会,从二○○六年就开始教育大众「善终」的观念。九月,他们才以户外搭棚的「歌台」,艺人在台上,逗趣地讨论后事要怎么办、告诉子女自己希望「怎么死」等。他们也拍摄短片,鼓励老人家开始「谈死亡」。

 

 

日本提出「生前整理」、「终活」的概念,市面上各种提供SOP的笔记本和书籍,提醒民众思考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要如何规划?要如何被治疗?丧葬费用与方式如何安排?死亡时要通知谁等问题,都可以先想好,写下来。

 

 

纽西兰则在二○一○年成立「预先医疗规划合作社」(National Advanced Care Planning Cooperative),邀请民众自由加入,提供各种思考工具与计划书,鼓励民众写下医疗计划,与家人、医疗团队、家庭医师分享讨论,并每年检验等。台湾这几年也有许多类似倡议。

 

 

由医疗专业人员,到家庭、个人,好好说再见,平顺圆满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是全世界都在学习的重要课题。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