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以无我之心行有为之事!

   
2014-09-07

 

「一个水泥匠会因经验、熟练度而影响砌墙的外观及时间,但怎么做都不会跳脱工作的本质,如果一个律师只会引述六法全书条文,不懂得挑战法律权威、挑战自己,在冲突中找到机会,创造赢的空间,突显律师的价值,那你就只能当一个水泥匠了。」林丽珍启蒙恩师蔡中曾律师的一席话,让她一生受用无穷。
 

林丽珍:以无我之心行有为之事! | 文章内置图片

 


人穷心不穷 闯出精采人生

林丽珍生长于高雄楠梓地区的清寒家庭,而六、七零年代的台湾,民生经济普遍窘迫,多数人国中毕业后就不再升学,父母也都希望小孩能在楠梓加工出口区找份稳定的工作,让自己生活温饱外,也可以分担家计。林丽珍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妹妹因家庭穷困无力抚养,在1岁时就被送给别人养育,姐姐在国中毕业后也开始工作,「我比较幸运,家人让我继续求学。」
 

「父亲是肺结核病患者,据我记忆所及,他没有工作过,都是由母亲身兼多职维持家计。」尽管生活困苦,但父亲对小孩管教的严厉程度却丝毫未减,「他坚信我是家里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我期望最高,管教也最严。」林丽珍在还没上小学前,就以完全自学的方式,学会九九乘法表以及其他国小三、四年级的教材内容,「从小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被逼着念书,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被处罚,还记得国小三年级,我开心拿着第1名的成绩单回家时,父亲竟然给第32名的姊姊1元做奖励,我反而挨了3个板子,当时很不服气问他:『为什么第1名还要被处罚?』『因为妳分数退步了,但姊姊的名次进步了一名。』」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林丽珍认真求学,也培养出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务实严谨的为人处事态度。

 

誓为无私无畏的正义斗士

「法律并不是我的人生选项,因为大舅觉得我有辩论、朗读的能力,加上中文成绩优异,便鼓励我读法律,毕业后当个法官,法院工作比较稳定,也较受人尊重,还能扶助弱小、主持社会正义….」
 

为了分摊家计,林丽珍选择就读中兴大学法律系夜间部,白天则在法律事务所半工半读,处理一些强制执行、递状、查封等基础工作。「其实在接触法律工作不久后,我就开始对台湾的司法环境感到有点失望。」林丽珍说,1970、1980年间,司法官及律师的录取率极低,且司法人员多自立法委员、法院书记官、学校教授、军法体系中遴选沿用,并採检核的方式取得执照,跟现在的司法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工读期间我看到一些司法界较不为人知的一面,不禁扪心自问,『如果将来毕业后就是做这样的工作,我愿意吗?』当时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认为如果担任律师却无法捍卫法律的理想与尊严,那就失去作为一个律师的意义与价值,但在法院工作,每个月都必须处理近100件案量,「单凭一己之力绝对无法深入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那人民的生命、财产、自由又怎么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呢?」林丽珍自觉在当时法令制度的框架下,她没有信心能做好,因此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当一个法律界的逃兵,进入宏碁电脑担任企划。

 

思前想后 不如放手一搏

一年后,母亲希望林丽珍能学以致用,家人也纷纷主动协助她釐清志向找寻适合她的路,「阿姨的女儿在勤业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经理,她告诉我:『不是所有的法律服务都要去法院打官司,也可以接触到一些企业经营及国际实务。』」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林丽珍决定试试,并在亲戚友人的协助下取得推荐信, 顺利进入「常在国际法律事务所」,正式展开她的律师生涯。
 

「常在」由蔡六乘律师及蔡中曾律师父子创办,且事务所都是台大、东吴毕业的高材生,林丽珍自认学、经歷都不如人,也清楚知道自己没有挑案子的本钱,只能任劳任怨地处理所有分派的案件,因此她总是认真勤恳地专注于自己份内的工作,并虚心向别人学习、乐观面对所有磨练,「在国际型事务所跟客户往来的书信都需要经过主管核示,以前我写的英文信送进主管室签核后,总是一份变两份,原件被红笔画上一槓,旁边却多了2个刺眼的字-『重拟』,另一份则是主管写上的法律意见。」此举反而激发出她强烈的企图心,并将被主管退回的信件分门别类归档,一有时间就反覆比对两者的差异,之后只要是相同性质的案件,她绝对不让主管有退件重拟的机会, 「事在人为, 有时候不是你会不会,而是你愿不愿意、有没有心学。」林丽珍一路用心学习、锲而不捨的拼劲老闆全看在眼里,也因此获得处理「马特拉」案件的机会,让她一时声名大噪。


创业纯属意外 但成功的感觉真不赖

法律事务所通常都建立透过长期考核,让律师晋升为合伙人的机制,在「常在」任职10年后, 林丽珍第一次接受评核, 却因成绩十分两极丧失晋升合伙人的机会;于是她自行提出与其他合伙人共事,让每位合伙人都能充分认识她,如果没办法通过第二次考核,则请事务所允许她到其他单位发展的建议。
 

尽管林丽珍已经用尽全力,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因此她于1995年转进「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众达」是美国前五大法律事务所,当时在台湾只是一个8名律师编制的小规模事务所,且多为外国律师,「台湾本地的法律服务一直没办法发展起来,在黄日灿律师的充分授权与协助下,让我能够专心打造本土的法律服务团队。」
 

林丽珍说, 由于「众达」是美国的法律事务所,所有收入都必须匯回美国后再进行分红, 在中、美两国未享有互免所得税协定时, 都必须面临双重课税的问题, 「当时美国总公司将分红拨款给我前就已经先扣38.9%的税额,在台湾我还得再被课一次税,真的是吃不消!」
 

林丽珍在取得黄日灿律师的谅解后, 选择离开「众达」,与建业法律事务所合署办公,再顺应当时会计师事务所併购律师事务所的趋势,与安侯建业会计师事务合组法律事务所。然而计画总赶不上变化,就在事务所成立前夕, 为避免球员兼裁判的情况发生,美国颁布一纸行政命令,明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兼营出具会计或财务查核报告的法律相关业务。合作计画就此打住,「安信商务法律事务所」也应运而生。

 

坚定自律 放下自我成就他人

林丽珍说,创业前在其他企业磨练学习时,只要专注培养自己的核心专业能力、扮演好分工的角色即可;但创业后,除了精进专业外,更须加强包括财务、人资、后勤制度等企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能力,「人才培养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将单兵英雄组成小团队,从中挑选种子教师发展成大团队,再由过去的服务经验中,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逐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制度。」则成为林丽珍创业后的最大挑战。
为落实人才培训, 除了训练型的简易案件外,林丽珍皆要求2位以上律师共同承办,「所有案件在每个月的业务会报上, 由资歷较浅的律师做报告,我就可以马上知道团队的运作情况,从中得知与资深律师间的配合有没有问题,学习是否有具体成效。」


「身为律师应该具备『无我』的特质, 要有因人、事、时、地、物不同,而给予不同评价的能力,要像个演员般走入他人的情境,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设想对方的感受。想促成一件交易或让案件圆满顺利达标,一定要了解对方思维及原因,才能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建议方案。」林丽珍说,一个好的律师一定要能跳脱法律的框架,勇于接受挑战,了解客户的情境及处境,从夹缝中创造机会,以「无我」为前提,捨弃个人利益,为顾客创造最大的利益,才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律师,「任何客户来谘询洽谈,我从未给过『不可能』的答覆。」

营造冲突感 凝聚创造力

执业30年来,林丽珍经手的企业购併案已将近400件,也接触过无数产业,「企业经营就像开车,每个十字路口都是一个抉择,每个抉择都会影响企业阶段性的发展及成果,在驾驶座上掌舵的经营者,就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创业时所拥有的优势,可能因产业变迁或竞争者的崛起,而产生新的挑战,「一个企业的兴衰,通常瓶颈不是专业,而是经营者无法褪下光环,要懂得与团队分享光环与利得,舞台才可以做大。」她强调,经营者除具备阶段性的眼光及愿景之外,还须懂得如何整合并善用团队能量,群策群力开创新格局,才能永续经营。
 

但法律本身就是充斥不同意见的行业,如何掌握更多不同意见、精准化解冲突,这些都是林丽珍无时无刻思索着的问题,「在事务所每星期开一次简短的会议,由负责律师蒐集最新的判决及刊物、论文,说明当前法律的主流观点,在遇到法院判决、法条都不利当事人的案例时,便可参考运用。」林丽珍利用这种方式让所有律师吸收新知,也可倾听不同意见,从中汲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精华,「过程中经常有争锋相对的情形发生,但只要会议时间一到,争论就必须停止,未来有类似案例时再一併提出讨论;法律人通常比较主观,有争执是常态,但我要求对事不对人。」

 

两岸合作再进化 携手走向全球

近年中国经济崛起,让台湾企业过去赖以成功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林丽珍以她丰富的企业併购及商务仲裁经验,提出一些紧密结合两岸经贸合作的建议。
 

现今中国制造业的技术、人才皆已发展成熟,台商过去以中国制造为核心发展的局势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时要跳脱中国、台湾的企业文化,将台湾思维作为基础,以中国模式经营。此外,中国内需市场庞大,出口导向转为进口导向,消费力惊人,商机无限,除了制造业外,其他产业应尽速积极布局。」台湾拥有具备国际观的管理人才,就消费性产业而言仍保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切入中国内需消费市场,利用中国市场找到适当的合作伙伴,创立品牌,复制台湾经验,做更有效的加值行销,发展还是有机会的。」


林丽珍说, 「两岸经贸合作不一定要到中国发展,近年中国资金大量流入国际也是不可忽视的趋势,台湾本地市场可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吸引陆资合作,将已发展的观光服务、生物医疗、金融服务、研发管理等产业做得更好,不仅可以带动就业,还可以将人才留在台湾。」
 

中国资金虽大量流向国际,由于失败的併购案例不胜枚举,中国也正以宏观调控朝向「软着陆」发展, 「台湾在海外购併已经有20、30年的丰富经验,优质产业可与中国的资金、市场结合走向全球。加上大陆常有一些国际情结无法突破产业发展,可藉此作为利基点,整合所须的国际资源,再与中国合作发展,寻求双赢。」对于台湾的未来,林丽珍保持乐观态度,「只要积极寻求机会找出路,不怕未来没有发展。」
 

林丽珍因投资台湾空运国际物流集团,也由顾问角色转换为执行者,她相当珍惜在企业中学习的每一个机会,快乐与团队一起成长。她坚信人才是企业、国家前进的动力,未来除了持续向各界高手学习外,也将积极透过学校或公益讲座分享经验,期许自己能够尽一己之力回馈社会,「人才要如何速成?我想无私分享最有效,台湾教育缺乏实务经验教育,施振荣先生常说,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前人走过的路,不管成功或失败,都是难能可贵的学习与体验。」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