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何时不再是创业公司?

   
2015-08-07

创业公司何时不再是创业公司?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资金充足、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司,他们都是从startup,也就是创业公司起步的。就个人来说,我曾以为「startup」就是简单地指某个尚不成熟的科技产品,或者某个即将迈上阳关道的小公司。

 

但是现在在这个定义中的,是那些世界级闻名的公司们,比如小米、滴滴快的、Airbnb和Uber等等,他们都被称为创业公司,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显然是掌控全域的巨头。一定会有某种方式,能让我们区分那些羽翼未丰的未来之星和将持续霸佔头条的更成熟的公司们。

 

为此,我们首先要仔细考虑,什么是创业公司?

 

 

一家公司何时应该摆脱创业公司的标籤?

创业公司的领域中没有真正的硬性规定,因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判别一家公司什么时候可以从创业公司的行列中毕业。因此下面我们提供了一些公认准则,你可以用来它们确定一个公司的商业地位。

 

明显的决定性时刻

如果你的公司年收入在2000万美元左右,你在这个领域的“试水”阶段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并且将很顺利地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另一个明显标志是创业公司的人员规模。如果公司的固定员工在80—100名左右,基本就可以脱离创业公司的世界了。

 

最后一个清晰的路标是初创公司的退出。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被收购,或者成功上市(IPO),那么就可以肯定的说,它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了。

 

创业公司何时不再是创业公司?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增长曲线

美国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的Paul Graham解释说,创业公司的创业属性逐渐褪去,是在他们达到经典S曲线的高原段的时候。根据他的说法,初创公司的增长速度一般要经歷以下三个阶段:

 

极度缓慢甚至不增长:因为创业之初,产品还在发展的过程中;

快速增长:因为此时目标市场确定,创业公司快速的衡量、完善自己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高原阶段:市场达到饱和,公司已具规模,受到需求减少的影响,增长速度下降。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如何判断快速增长期的结束、高原阶段的开始呢?从资料可以具体的看出,当增长率从峰值开始,以大约每週5%-7%的速度持续下降(Y Combinator的建议),最终固定在年增长率7%左右时,基本就进入了高原阶段。

 

产品/市场的契合

产品/市场契合的概念是关于你的产品与目标市场的契合度。一旦一个产品的潜在市场已经确立,对产品的需求就需要被充分考量,以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市场的契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确定,或是从评估产品在公司中所处的位置和经营状况,或是看用户的回馈和投票。

 

是不是要抛掉你所有的股票,是不是要并购那些比你更能吸引用户的公司,是不是要雇更多的销售人员来助力业务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公司的Marc Andreessen提出的几个试用的评估标准。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检测方式是由Sean Ellis(一位行销大师和连续创业者)在博文中提出的,他建议初创公司进行用户调查,问他们如果不能再使用某一种商品会有什么感受。

 

如果至少有40%的用户给出了消极的答案—也就是,如果不能再使用这种商品他们会非常失望—那么Ellis就认为这样的产品与市场就是契合的。

 

当创业公司的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已经不可或缺了,并且数值也在不断增长,那就基本可以认为它不再是创业公司了。

 

 

心理                        

最后一点:很多人认为初创公司更多的是主观层面上的定义,而非客观商业领域中的分类,这就是说当一家公司失去创业公司的文化特徵时,它就蜕变成了成熟的公司。

 

再说一次,这可以归结为创业公司和大企业之间的常见差异。大企业最先要考虑的,永远是股东们和经营的底线。这意味着他们的预期往往是短期的,并且更加保守。然而,创业公司会更加倾向于有更多的迴旋余地,和更自由地承担风险、更迅速採取行动,而不考虑建立长期的协议或官僚风气。

 

话虽如此,也确实有一些大公司内部有的独立部门有更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一个初创公司——比如Google X。

 

创业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区别主要是细节方面,并且变化的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基准。套用一个Quora答主的话,「创业是创业者的冒险,但是一旦成为企业家,这种感觉便会逐渐消褪。」

 

 
(文章来源/虎嗅网)


相关新闻看更多:公司文化转型?小心地雷!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