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长的传承

   
2016-08-22

文‧叶子申

 

答嘴鼓  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 文章内置图片

答嘴鼓我表演了几十年,从年轻时到现在,一直都很热爱这门艺术,以后还会继续表演下去。

 

初次见到尤国栋时,他穿白色T恤、短裤,一双拖鞋,十足的老厦门模样。聊天时,他总是大大咧咧,一副笑脸,很是平易近人。尤其聊到他钟爱了半辈子的答嘴鼓,他更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如今,尤国栋已是厦门答嘴鼓界的老前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他与答嘴鼓的故事,亲密而绵长。

 

 

天时地利人和的际遇

尤国栋出生于1948年,祖籍福建南安,童年时就到厦门生活。「周围人都讲闽南话,而且有很多民间顺口熘,听着特别好玩,另外还有歇后语、俚语等,我常常有意无意学来讲。」尤国栋说,另外,他性格活泼,记忆力好,又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从小就有颇为丰富的表演经验,这为他日后的答嘴鼓表演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尤国栋从闽西下乡返回厦门,被分配到厦门市第二搬运公司(现厦门交通运输公司)。工作期间,他参加单位宣传队,通过表演「三句半」、「闽南相声」、芗剧等来宣传交通安全、文明公德、五讲四美等方面的内容。

 

「没想到,这些具有闽南特色的文艺节目,很快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尤国栋说,出色的表演,也使他被当时同单位的答嘴鼓艺术集大成者—林鹏翔师傅发掘,使他与杨敏谋一起被收作答嘴鼓弟子,二人开始成为表演的搭档。

 

在林鹏翔的精心指导下,二人的答嘴鼓表演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一次厦门市的文艺调研比赛中,二人表演的《红星向北京》获得第一名,从此一炮打响,获得关注。此后,他们每次外出表演,都会得到满堂彩。后来,本地的电视臺、广播电臺都邀请他们做答嘴鼓节目,甚至连中央台的《曲苑杂坛》也邀请过他们。2014年,他们还受邀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表演答嘴鼓,表演节目为《唐山人过臺湾》,备受欢迎。

 

那时候,他和杨敏谋红透鹭岛。「现在,我在路上遇到很多人,他们都会对我说,以前我是看你的表演长大的。」尤国栋说,这让他自豪。另外,当年他跟杨敏谋因为总是搭档表演答嘴鼓,还被观众组了一个组合,叫「电线杆上挂意见箱」。「这是因为杨敏谋又高又瘦,像根电线杆,而我又矮又胖,像意见箱」。

 

 

 

一生打拼 盼永续传承

尤国栋还积极为传承保护闽南话奔走。1975年至1978年,尤国栋积极参与厦门大学组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2003年、2004年作为嘉宾参与主持在日光岩上举办的「王中王博饼」活动。近年来,他还常受邀到电视台、群艺馆、南洋学院开班的「闽南话培训班」讲课,为大家讲解闽南话与普通话的翻译、表达及演讲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赶5场表演。」他说。但尤国栋始终乐在其中,从不厌倦。「答嘴鼓我表演了几十年,从年轻时到现在,一直都很热爱这门艺术,以后还会继续表演下去。」尤国栋说,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与他风雨同行。

 

 

答嘴鼓  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感恩林鹏翔老师带入门

记者:最初学习答嘴鼓时是怎样的情况?

尤国栋:刚开始,我并不知道答嘴鼓是什么。当时,厦门市第二搬运公司的领导组了一个宣传队,目的是要提升公司形象。他还提倡我们用闽南话来表演,把生活中的趣事讲出来。当时,我有一个工友写了一个闽南话方言相声,叫我和杨敏谋一起表演,结果迴响很好。后来,慢慢地,这块表演就专门落到我们身上了。

 

记者:带您进入答嘴鼓领域的启蒙老师是谁?

尤国栋:是林鹏翔老师。我是接触到林老师后才确切明白这种曲艺形式。学习答嘴鼓完全是由林老师带入门的。他不仅在语音、语调、押韵方面精心指导我们,就连舞台形象、动作、神情、表演效果也悉心教导。他很注重我们表演时与台下观众的情感交流,通过生动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抖包袱等表演手段,将笑声带给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群艺馆开办答嘴鼓培训班,很多人都排队想学,而我和杨敏谋则是「近水楼臺先得月」,得到了林老师的教导,进步很快。而我们的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答嘴鼓内容随时代发展更新

记者:几十年的表演经歷,您觉得答嘴鼓有什么变化?

尤国栋:应该说,表演形式方面没什么大变化,内容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林老师在世时,曾尝试着以答嘴鼓形象生动活泼、有押韵的特色语言为基础,再创作出类似小品形式的小闹剧。如今,单纯的答嘴鼓已经不多见了,但是随着大家对闽南文化的重视,很多方言推广者开始用闽南话来讲故事,这也是传承和推广方式。

 

记者:您觉得答嘴鼓的前景如何?

尤国栋:答嘴鼓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它的创作人员和演出班子比以往大大减少,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样火热;如今,单纯的答嘴鼓只能出现在一些比赛或者大的活动上,深入社区扎根民众这一方面却少了许多。不过,我相信,只要得到重视,答嘴鼓的前景还是乐观的。另外,也希望有关政府能重视这一点,因为闽南话的独特性,答嘴鼓对于促进闽台两岸的文化交流也是很有帮助的。

 

 

未来会继续发扬答嘴鼓

记者:您表演答嘴鼓多年,成绩也很好,但近年来很少看到您在媒体上露脸,大家都觉得您特别低调。

尤国栋:这也是林鹏翔老师教我的,做人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不求名不求利。实际上,这些年,我也失去过许多好的机会,但我没有惋惜,觉得知足就好,开心就好。

 

记者:您在答嘴鼓方面的工作会继续吗?

尤国栋:在答嘴鼓方面的工作我从没间断过,但以前因为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再去认真钻研和提高。随着岁数大了,我现在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传承、发扬答嘴鼓这门艺术,以后我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培养答嘴鼓新人,也会联络老曲艺家们将答嘴鼓发扬下去。

 

 

答嘴鼓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及闽南其他地区和臺湾省,港澳地区以及讲闽南方言的海外侨胞中的一种喜剧性的汉族说唱艺术。亦名触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臺湾人民至今叫触嘴古,触嘴是斗口、舌战的意思,古就是讲古、讲故事的意思。在闽南方言中,「嘴鼓」也作「腮」、「嘴巴」解,答嘴鼓也可解释为专靠嘴巴对答,以语言风趣取胜,内容不一定都是「古」(故事)。

 

 

答嘴鼓  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 文章内置图片

 

 

资讯来源:2016.07 两岸商情NO.58

【101创业大小事/採访报导】

本文为一零一创业大小事独家所有,严禁抄袭,转载请註明出处。

欢迎各家媒体文章交换,投稿请至:[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