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非职训所 自己人才自己栽培

   
2014-11-13

学校非职训所 自己人才自己栽培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三十多年前,李文祥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青涩少年,高职刚毕业就已经在修车厂独当一面修车。

 

 

他回忆当时的高职教育,一週有两天实习课,实习的时候,老师会说,「这部车子给你们拆,我们就边拆、边装,整部车子拆到快烂掉,我们再想办法装回去。」

 

 

现在担任三重商工实习主任的李文祥感嘆,「那个年代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各大车厂的厂长或企业老闆,但现在这样的情景不再。有些教汽修科的高职老师,甚至连引擎都不会拆。」

 

 

过去二十年,随着高学歷人口的快速增加,台湾动手实作的能力却也在快速流失。

 

 

「我们曾招募来自顶尖大学的机械博士,竟然看不懂机械设计图。我很讶异,了解后才发现,整个国家的头脑都被SCI(追求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机会)绑住,」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财谈起缺乏实作人才的困境,连说了几次「痛彻心扉」,「教授不去做实务研究,学校也不教,学生很无辜。因为他进不了职场,企业没有好的基础技术人才就无法升级,这是我的切肤之痛!」

 

 

台湾人空有学歷,缺乏实作能力的危机,已经到了不能不面对的时刻。该如何找回台湾实作的能力?

 

 

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全球竞争,企业渴求具备即战力的人才,但人才无法速成,《经济学人》去年就针对全球年轻人失业率恶化,企业却找不到人才的困境,指出若要抢救「无业世代」,就需要改造技职体系、企业参与,以及建立政府政策与产学训合作平台。

 

 

 

自己的人才,自己栽培

 

《经济学人》指出,求职者能提供的技能与企业主所需不相吻合所产生的「技能错置」(skill mismatch)的难题,企业主过去一向以自己投资训练来解决。但是,美国华顿商学院最近的研究却发现,「现在愈来愈多雇主聘人的心态,就像是要找立即可用的备用零件,因此提供的训练愈来愈少。」

 

 

「企业不能只是抱怨,要投入更多资源参与人才培育。台湾要推德国的双轨制,如果企业不投入资源,根本不可能,」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在最近的一场研讨会中,指出了台湾企业应负起更大的责任投入人才的培育。

 

 

因为有「痛彻心扉」的体悟,卓永财近年来不仅积极与各大学合作培育高阶研发人才,也向下延伸到高职与台中高工、云林西螺农工等校,培养各层级技术人才。

 

 

卓永财说,「企业常犯的错误是,它都希望学校给它一个熟练工,可是却忘掉自己的职责。技职教育到末端,企业应该自己承担训练员工的责任。」

 

 

瑞健集团也是体认到企业应该主动出击,参与人才培育的企业之一。

 

 

以生产医疗器材为主的瑞健,工厂机台都是德国、美国、瑞士进口的精密机械工具,一般学校很难赶得上。再加上他们希望培养的人才,要有好的工作态度与逻辑思考能力。「相对于传统产业,我们需要技术能力较高的人才,也因此很难找到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的策略转向可塑性高的年轻学生开始培养,」瑞健人资部经理林佳慧表达了公司培育人才的想法。

 

 

林佳慧指出,面对年轻人缺乏实作能力的问题,他们决定从解决问题开始,而不是去责怪学生。

 

 

因此,瑞健在三年前就与木栅高工、北科大进行产学专班的合作计划。

 

 

以轮调培训的方式,培养全方位精密机械的人才。不但在每一站的训练都有一对一的师傅带领,学生进来实习的前三个月还要写学志,记录他们学习的状况。

 

 

林佳慧回忆,一开始学生都在记流水帐,表达沟通能力很弱。「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特别开课训练,教他们如何记笔记、如何表达沟通。有些学生在北科大念书遇到困难,很多师傅甚至会在下班后帮他们补习。」

 

 

 

借镜海外 为产学铺路

 

要找回台湾实作的能力,除了企业要更积极参与人才培育,放眼国际,各国政府也纷纷提出对策。

 

 

例如,韩国在二○一○年设立了「大师学校」(Meister Schools)联盟,由政府提供学杂费,企业提供百分百的就业机会,并称这些学生为「小师傅」,以训练他们成为可以带领徒弟的专业师傅为目标,企图改变韩国人独尊学术的迷思。

 

 

IBM和纽约市教育局、纽约城市大学也在二○一二年开始合作推动「P-Tech」(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的科技学院。

 

 

学生接受六年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以及协力厂商导师指导后,将能得到高中毕业证书、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和未来在IBM工作的机会。

 

 

目前IBM在纽约和芝加哥,与八所公立高中合作推动这个新的中等教育改革,预期在两年内将同样模式推展到另外二十九所高中。这个计划被认为是人才培育和培养就业技能的双赢策略。

 

 

又如,荷兰政府投入预算,并由学界和企业界组成委员会,推动「企业尖端技术计划」。

 

 

企业和学校可合作向委员会提出构想,目前已有十三项计划获得奖助。例如,荷兰北部的格罗宁根市,即将设立一所技术实验室(skill lab),让学生能运用企业的实验室技术。

 

 

 

别再制造无用文凭

 

《经济学人》也指出,要解决年轻人缺乏就业力的问题,重点不在于增加教育年限,而是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

 

 

回顾过去二十年来的技职教育,高职生纷纷走向升学,受教育时间延长了,但毕业后却依然只能做高职毕业就可以做的工作。现在要重建技职教育,就必须走向务实致用,不要再制造无用的文凭。

 

 

台中高工校长许焴桢也指出,这几年可以感受到企业与技职学校合作的意愿愈来愈高,「学校要能把握这样的转机,去经营出学校的特色,这要比一直冲升学率要更有意义。要让学生有知识,也有技能,成为被需要的人才,学校要让学生看到这样的愿景。」

 

 

务实致用,不再制造无用文凭,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跨领域合作,社会也要打破高学歷迷思,才能找回台湾实作力,找回年轻人的自信。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