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多嚼不烂 亚马逊的警钟

   
2015-01-10

贪多嚼不烂 亚马逊的警钟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每一年,亚马逊(Amazon)的年度报告当中都会再一次提到该公司1997年致股东信中的一段话:「我们将……在更大程度上以取得市场的长期领导地位作为投资决策的出发点……而非短期的华尔街反应。我们将继续对项目进行衡量评估,抛弃那些不能提供合理回报的项目……我们将继续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亚马逊及其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对于曾推出Kindle Fire和其他硬体产品的消费电子产品部门Lab126,你们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

 

 

Lab126如今臃肿混乱的局面:该部门的员工人数已经增长到3,000人,每一款产品都有各自独立的负责团队,比如命运多舛的Fire Phone、Fire TV以及最近推出的Kindle Voyager电子书阅读器等。把Lab126的产品研发费用和人力成本计算在内,亚马逊在硬体业务上的花费已经远远超过5亿美元,而该公司得到的成果如下:

 

1.Fire Phone:消费者并不买帐,亚马逊在几个月后就因Fire Phone库存减记了1.7亿美元的资产。而贝索斯似乎坚持要再试一把,他在Ingition大会上就是这样告诉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的。这就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吗?没有人会想要一款无法访问Google Play的类安卓手机,以前没有,现在也还是没有。

 

2.Kindle Fire平板电脑:在苹果的iPad销售增长撞上天花板之前,没有人注意到亚马逊的Kindle Fire产品线已经在一年前就走上了下坡路Fire平板电脑从未在年末假日购物旺季以外的时候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即便是在购物旺季期间,这款产品的销量也远远不及竞争对手—其去年的销量还不及三星平板电脑的二分之一(苹果iPad的五分之一)。根据IDC提供的资料,即使在学生返校季期间,亚马逊的平板电脑销量也没有挤进全球前五名。

 

 

3.Fire TV:这是亚马逊推出来跟AppleTV展开竞争的产品,以确保自家的Prime Instant Video服务能够出现在使用者的电视机上。当然了,亚马逊这项视频服务本身就支援Roku平臺,而且也能通过AirPlay在AppleTV上进行观看(。这款机上盒产品并不提供任何特殊功能,也没有产生什么锁定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亚马逊的平板电脑产品相差无几。

 

 

在1997年的致股东信之后,亚马逊已经建成两大拳头业务。其中之一是电子商务业务,另一项业务是亚马逊网路服务(AWS),它堪称云计算託管服务领域的领军者。AWS的歷史还不足十年时间,而且在亚马逊总营收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不过,超过40亿美元的年营收让AWS成为了公共云计算行里的佼佼者。

 

 

实际上,想要妥善打理这两项业务中的任意一项都足以让任何管理团队手忙脚乱。贝索斯显然是才华横溢的,但是他也没有无限的时间可供挥霍。苹果近来因软体品质下滑遭受了一些批评,而该公司拒绝一心多用的名声可谓远近皆知。然而,亚马逊看起来却是什么都要插一脚。

 

 

这可能是因为,所有的新举措,包括兴建新的配送设施、建设先进的新仓储中心来更好地分拣包裹、以机器人的形式提升自动化水准、扩展到周日和当天配送以及试验无人机送货,全都是围绕电子商务这个核心展开。在打造这些功能方面取得成功可能会让亚马逊进一步佔领食品电商市场——在该领域,亚马逊生鲜(Amazon Fresh)已经在一小部分地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相较于坚持做亚马逊真正擅长的业务,硬体市场拥有很多表面的吸引力,但是其真实的吸引力却寥寥无几。智慧手机市场不仅埋葬了成功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比如索尼),甚至也成为昙花一现者(比如HTC)的坟场。就连诺基亚(Nokia)和摩托罗拉(Motorola)这样的老牌手机厂商,它们也在业务多年无利可图之后选择退出

 

 

Fire平板电脑无疑是贝索斯难于卸下的沉重担子,这款产品的成功幻象使得亚马逊很难干脆地停掉这门业务。现实中平板电脑市场并不存在什么让亚马逊追寻的重要机会。平板电脑的销售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復稳健增长,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 Kindle Fire的买家几乎全都局限于这两个国家。对亚马逊的消费者来说,拥有一台Fire平板电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不足以让他们弃用iPad改换阵营。

 

 

而在其他领域,亚马逊充其量只能算是有点薄弱的存在感,而且这还是在花费三年时间进行尝试后的成果。在亚马逊两大核心业务不断遭受许多后来者夹击的情况下,该公司似乎已经无法享受一心多用的奢侈了。但是亚马逊能够及时汲取这个教训吗?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