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开始创业 你需要先休息充电!

   
2014-11-20

辞职开始创业 你需要先休息充电!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创业者总会给人一种感觉,让人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不仅能够同时处理多项工作,甚至还可以无时无刻地保持工作状态。但是这样无休止地工作其实是一个坏习惯,对业务、健康,以及原本打算通过努力工作去获取的生活品质,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由于创业早期资金的匮乏,创业者很容易陷入到过犹不及的工作状态之中。虽然创业者充满雄心壮志,但是在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明白一个关于效率的秘密,那就是所谓的「先充电,再发力」原则。其内容核心是:当你退一步重新给脑力和身体充电的时候,反而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研究表明,工作中只要得到一定的休息,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提升工作表现,不管是休个长假,还是短暂的缓和30秒。

 

 

 

后续乏力

 

长时间的消耗会引发焦虑反应,比如压力、疲倦和负面情绪,这些都会消磨创业者的专注力和身心机能。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如保持自律,也会随着与日俱增的工作而逐渐消耗。这种消耗需要能量上的补充,否则你就会难以集中精力并且保持专注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能够使用的认知资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维吉尼亚联邦大学一位主要从事工作需求和员工激励研究的助理教授表示:「当你不断地消耗能量,你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如果能量消耗殆尽,工作表现就会衰退,而且无法坚持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似乎都习惯了一种文化,即必须通过不懈的工作来达成销售目标、击败竞争对手,甚至要为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多么反人性啊!可是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休息是普通人才需要的;他们认为休息会延误大好未来的到来,虽然这个未来遥遥无期。似乎每一天创业者都在进行铁人三项运动,他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越过终点线,哪怕用四肢爬行过去。

Dan Sullivan是多伦多StrateGIC Coach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成长的法则》(The Laws of Lifetime Growth)一书的作者。他说正是这种心态让创业者们精疲力竭、困顿不堪,并且错失大量商业机遇。他创立了一个百万美元级别的创业指导专案,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建议创业者们做出他们最难以想像的决定:放慢脚步。他认为,工作效率和成果都来自非业务时间,工作以外的闲暇时光才是精力、创造力以及专注力的来源,并能最终引领你走向成功。

「关键不在于每天你工作多长时间。」Sullivan说道,「创业者是通过解决问题和创造力来获得成功的。如果你充分放松的话,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Janathan Gassman就是Dan Sullivan的一个客户,他来自纽约Gassman金融集团,现在已经成了这种理念的信奉者。在接触Sullivan之前,他自认为是个工作狂,每年只有一次为期一周的假期,并且事实上这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因为在这期间,他仍然要花费大量时间通过网路与办公室保持沟通。通过Sullivan的指导,他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闲置时间。「结果,我个人和公司的收入都大幅攀升,我已经创建了两家公司,要知道这一切在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说道,「这其中的关键是你必须要让自己的时间品质变得更高,而且要让高品质的时间变得更多。」现在,Janathan Gassman每年休假6周,在此期间他会完全摆脱办公室工作的束缚。

经过数年的疲倦工作和频繁的商务旅行,Saurabh Bhatia发觉他原本充沛的工作精力已经消耗殆尽了。「我感觉没了以前的工作劲头,也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Bhatia说。他是移动视频广告公司Vdopia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该公司位于加州弗里蒙特市。后来,他听一个电视评论员谈到篮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是如何通过休假来调整竞技状态的,Bhatia就想,这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Bhatia开始了自己的放松计画,这其中包括日常的休息(散步开会,和朋友吃午餐,以及游泳放松),週末的户外运动如攀岩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自驾旅行,还有像一起做饭这样的家庭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

 

 

工作效率并不来自事必躬亲,而是取决于你的大脑是否在充分运转、保持专注并条理分明地进行思考。人也如智慧手机或iPod一样,必须充电,否则终有一天会耗尽自己。

 

 

 

管理你的认知资源

 

大多数人如果已经打了一小时篮球,或者跳了一小时减肥操,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休息一下,但是精神上的疲倦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大脑通常会被人们看作是一块独立于肉体和生理规律而存在的奇妙的领域。事实上,大脑灰质一般在身体感到劳累之前就已经处于疲倦状态了。如今,几乎每个人从事的都是脑力劳动,管理认知资源已经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它已经成为必须。

 

 

 

「大脑就像肌肉,你可以让它更加强壮,也可以不断消耗它。如果你能为这块『肌肉』蓄能充电,就会感觉精神状态非常好,并且工作表现也会有所提升。」

通常,精神能量补充(输入)是有品质地输出的前提,因为大脑也是一个能量机器,尽管它只占人类身体基本静息-活动週期的2%,但是却消耗了人体机能中20%的卡路里。因此,消耗掉的能量必须得到补充。

 

 

正如心脏一样,长时间的消耗会导致大脑疲劳。如果过度压迫心脏,你就需要放松,否则会有致命的危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脑,负荷太大就会让你筋疲力尽,导致你做出糟糕的选择。

 

 

一项研究表明,连续三个小时的工作会导致精神疲倦。还有科学家认为,大脑每隔90分钟就需要休息一下,这就是「基本静息-活动週期」。

 

 

如果不断消耗精神资源却不及时补充的话,会给人带来压力,令人筋疲力尽,更会让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压力会使得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让你无法专注于制定规划和做出好的决策。

 

 

实际上,在保持专注于一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消耗一种关键的认知资源:自控能力。研究表明,管理我们的情绪会消耗大量能量。实际上在「自我损耗」科研领域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每次进行自我约束的时候-无论是集中注意力,还是压制情感,或是为了迎合文化规范去管理自己的行为—我们都在使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并减少进一步自控的能力,继而消耗能量,并造成疲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研究显示,进行抉择的过程会导致自控能力的下降。同时,该研究还证明,自我约束会引发大脑活动能量消耗(这里提到的「能量」其实就是人体内的血糖)。

 

 

休息时间

 

恢復精力的时间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间隙休息,也可以回家后休息,或是参加一些週末活动,度假或睡觉也可以。

 

 

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那些在工作间隙进行休整的人,在休息后会显示出更高水准的积极工作效果,休息可以恢復人们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和韧性。利用工作间隙进行一些恢復性的活动,如放松、社交活动,会让休息的人从中受益,而那些利用间隙处理杂事的人反而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午餐时间是一天工作当中最长的休息间隙,可以作为恢復能量的好时机。

 

 

一边吃饭一边工作对于恢復精力毫无帮助,反而是彻底放松能让你摆脱工作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缓解疲倦。在午餐时间锻炼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瑞典研究人员发现,每週花上两个半小时做运动虽然会让工作时间减少6.25%,但是工作效率却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休假后重返工作岗位也可以大幅提高工作表现。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远离工作压力(你可能需要两周时间才能从疲倦的工作中恢復),另外休假也可提升你的自控能力,并且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交人脉关係。

 

 

放下手头的工作其实是最重要的恢復策略,当然,这点也是最难做到的。如果你下班了还对工作内容念念不忘,那么就不会有调整效果了。

 

 

什么样的休闲活动无法让你从中受益呢?答案就是看电视。通常人们在看电视时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所以,你应该去尝试一些新的爱好,或是一些全新的体验,以满足核心心理需求,这样可以让你积蓄能量,从而减缓工作压力。

 

 

停下来休整

 

1. 创业者似乎都有一种默认的观念,他们觉得自己必须不停地工作才会成功。所以,你必须要制定一个积极的计画,摆脱让你殚精竭虑的工作模式。创业者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才智来充电,制定一个类似于商业计画的充电策略。以下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有帮助的方法:早上和下午各安排10到15分钟的休息时间,让自己的身心远离工作,重新调整。听听音乐,散散步,或是做些可以使你缓解精神紧张的事情。

 

2.不要在办公桌上吃午饭。走出去,换一个场景和思路。

 

3.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思考和反思:你喜欢做什么?什么会使你开心?什么会让你精力充沛?

 

4.除了你的工作日程之外,准备一个生活日程表,记录晚上和週末的社交活动和娱乐。

 

5.培养一个你会经常参与的新的兴趣爱好或者运动,这可以强迫你脱离无所事事的状态,给你的大脑充电。

 

6.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锻炼,以此来增加脑部各部分区域的血液迴圈。

 

7.休假是对抗疲倦最好的方法,而且至少要休息两周才能达到效果。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就是为公司招聘到合适的人,这样即使你离开也可以有足够的安全感。

 

8.每天晚上睡眠7〜9小时。

 

9.学会对你不需要做和不喜欢做的工作放权。

 

10.到户外的绿色空间去。赫瑞瓦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有研究表明,在公园里散步可以减少挫败感并有助于深入思考,同时还能提高之后工作的专注度。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