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炙手可热的将才

   
2013-06-24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要先看地图
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更复杂,更多变,又怎能空手而去?

真枪实弹的职场,要求哪些态度?11个人生体验报告,帮你少走冤枉路。
除了单打独斗,怎么向前辈借力?三位带领过无数新鲜人的职场导师,无私分享彼此的互动和观察。
成功的工作人在重要关键如何选择?总字辈的资深老鸟,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路。

  十年来,台湾微软的「未来生涯体验计划」招收了近千名学生进入公司各部门实习。
  这些年轻人打破了「草莓族」、「抗压性低」、「徬徨不负责」的刻板印象,完整的一年中,这一群大学或研究所学生,经过笔试面试重重关卡进入后,兼顾了学业及职场的不同学习、陌生领域的挑战,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书中访谈了他们的心路歷程及体验心得,带领这群实习生的主管们,以及微软的高阶主管,也无私地分享了他们的观察和建议,对即将迈入职场却对社会了解有限的年轻人,很有参考价值。



蔡恩全(台湾微软总经理)
做个「硬功夫」与「软实力」兼具的人

  我出生于民国五十年代,成长的背景,跟年轻的各位很不一样。当年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现在这样成熟,物质生活是比较匮乏的。
  我父母亲那一辈,根本没有机会受太多教育,每天为了温饱就已经疲于奔命,自然也没办法提供孩子什么生涯建议。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在选择科系时的首要考量,多半是求生存。换句话说,就是找一个「将来比较好找工作」的科系,什么梦想啊,兴趣啊,只能排在这个实用考量之后。
  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大学,当时,正是科技业刚萌芽的时候,「最好找工作」的科系「电机系」,成为我们甲组(理工组)学生的第一志愿,将来出社会,只要跟电路设计或硬体设计有关的行业,我们都可以做。
  我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进了清大电机系。
  虽说如愿以偿进了明星学校的明星科系,但坦白说,我念得并不快乐。电机系的课很重,许多科目像是工程数学、电磁学……,对我来说都很抽象,读起来颇吃力。
  偏偏我们班有很多聪明绝顶的同学,他们的脑袋瓜子真是灵光,我看他们一派轻松,边叼着菸边翻书,考试就可以考得很好;相形之下,我虽然不至于念不来,但就得花很多力气,才有办法消化那些硬邦邦的知识。
  回想我大学时代,最让我快乐的事,应该是办活动吧。我是住宿生,常主办寝室联谊,最高纪录曾办过17间寝室联谊,在当时可是好大的阵仗!除了办联谊,我也很会办舞会。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舞会可是一件很「夯」的事,我非常乐于做这件「为民服务」的事。
  不能小看办舞会这件事,主办人得安排场地、准备音乐、联络各路人马、宣传、炒热气氛、控制活动节奏等,也不是件简单任务!
  别看我这么热中于办活动,就以为我是那种非常外向、人来疯型的「high咖」,其实,我原本的个性甚至可以说是害羞、内向的。我之所以喜欢办活动,并不是爱现想秀,而是因为我很享受过程中那种「being with people」(与大家同在)的感觉。如果就生涯性向而言,我想,比起念电机、做工程师,我应该更适合念企管、做跟人有关係的工作。
  不过,在「求生存」的时代气氛下,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认命」,即使不喜欢那个科系,还是会勉强自己把学业完成,再找一份相关的工作。

我要一辈子待在舒适圈吗?

  我退伍后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台湾公司做研发,负责写控制机械手臂的组合语言。不过,这工作我做了一个星期就没做了。一方面是刚退伍,心还不定,公司里也没有人带新人,我常有种「不知为何而战」的感觉;而且,我很明白自己真的不是适合做研发的料,不如早一点离开。
  隔了四个多月,我应徵上了惠普支援工程师的工作,这个工作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从职能面来看,支援工程师并不需要做艰深的「研发」,主要任务是为客户做服务跟维护,正好吻合我的个人特质;再从组织条件来看,惠普是知名的国际企业,制度完整,又对「人」很重视,对社会新鲜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因为我喜欢这家公司、这份工作,所以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在新人期间非常努力。做支援工程师是可以准时上、下班的,可是我都会自愿留下来学习,补强专业知识。
  我原本只打算做两年工程师,但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实在做得太愉快,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竟然一做就是5年多,转眼已经来到30岁大关。
  人生在这种逢「十」关卡前,总会感触特别多,加上我当时也结婚生子了,「成家」以后,自然会开始思考「立业」的事。虽然,支援工程师的工作我胜任愉快,但是,我难道要一直待在这个舒适圈吗?当初不是打定主意,不要一辈子做工程师的吗?
  当年有一个跟我一起进惠普的要好「同梯」(同一年进入公司的人),早几年就离开了,后来独当一面,成为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的经歷也让我忍不住反思:我的职涯,没有其他可能性了吗?

板凳变一军

  我当时能想到的选择,就是转去做业务。说实话,那时我并不是很确定业务到底在做哪些事情,于是请教了另一位当业务的「同梯」。他很严肃地警告我:「业务一天到晚都在追单子,每天早上醒来,还睡眼惺忪,压力就来了。」
  我一开始有点挣扎,为什么要放弃安逸选择劳碌?但经过长考,还是决定一试。
  刚好IBM在找业务,我投履歷过去,顺利被录取了。当了业务以后,我才知道,我那位业务「同梯」所言不假,压力真的如影随形,而且,我30岁才转型,要跟一堆比我年轻的人竞争,格外辛苦。
  直到第三年,我的机会来了。当时,我们想争取一个很大的行库客户,可是对方并不是很愿意买IBM的帐,公司派出好几个「一军」等级的业务精锐都无法攻下这座山头。我遇到一个很好的主管,她大胆起用了我这个「板凳球员」,这是我「逆转胜」的开端。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主管去向客户打招唿,那位主管还揶揄我们:「嗄?又换人了吗?」接着便打发我们走人;后来,我又去拜访,对方连正眼都不看我一眼,只是冷冷丢下一句:「跟你们讲话,是火星撞月球啦。」我一开始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他的意思是,跟我们公司对话根本是彼此毫不相干,不需要沟通。
  那个客户的主事人员觉得我们那种知名外商很会端架子,总是有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为了扭转他们的看法,我把姿态压低,希望他们再给我们一个机会。每天早上八点,我就到他们公司报到,在那里「蹲点」蹲了六个月,跟每个人搏感情,上至主管下至工友,都能聊上几句。
慢慢的,正面能量开始累积,挺IBM的声音变多了,就连当初最反IBM的那个主管,虽然不愿意马上改变立场,但他竟也承诺我:「看在你的份上,我开会时不开口就是了。」
  最后,我成功攻下了这个让大家束手无策的大客户,从板凳球员,成功跻身一军行列。
  这个转捩点让我学会一件事:知识、技能这些「硬功夫」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让你在职涯路上受用无穷的,是态度、沟通、人际关係等「软实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最后,我想要鼓励年轻人,不管大环境有多艰困,都不要怀忧丧志。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英雄。
  我以前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爸爸是个很能幹的生意人,经营了六家有歌星驻唱的西餐厅,在三十几年前那个进口车还不多的年代,就经以宾士车代步了。我刚退伍时,有一段待业期,某天我去同学家找他叙旧,刚好有机会跟他父亲聊天,我忍不住发了一点小牢骚,说现在实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起来,他们那个时代的机会说不定还多些。
  这位长辈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我当初来台北打拼时,可是从饭店门僮做起的,一路奋斗,才做到今天的规模。你不要那么悲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只是你要准备好,机会来了才能抓住。」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清楚记得那位伯父说过的话。
  很多人崛起,有时的确是因为「时也运也命也」,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认为「那个人不会是我」而不愿付出行动,那么即使机会到了眼前,你也无法抓住!
  我常听年轻人用一种「明天没有希望」的口气抱怨大环境很差,花了多年时间求学,出社会只能领到22K的微薄薪水。
  我同意,年轻人面临的处境真的不好,但是,我也真心相信,在这些22K的年轻人中,若干年后,还是会跳出许多各领风骚的传奇人物。也许,他们就是下一个科技界名人或甚至比尔盖兹。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其中之一?

(精彩全文,请见本书)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