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市场的网路行销需掌握3要点

   
2016-07-23

2016年,中国市场的网路行销需掌握3要点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2015年中国互联网、O2O消费蓬勃发展与中国二胎化政策的执行下,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究竟甚么样的重大产生变革?又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流程?企业该如何应对?行销该如何下手?

 

东方线上上海分公司总监徐百威,剖析中国消费者面对「全渠道」(台湾称Omni channel全通路)时代的来临,在行为及态度上的改变。

 

徐百威先从中国政府与政策开场并指出「新常态」为目前中国官方所宣导的概念,重点在于中国经济成长率已趋缓到7%的中高速成长,企业应对新的环境与速度进行调适。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种创新」、「Made in China」等口号,以及推出9大政策引领产业发展,期待藉由「质」的改变,将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化及升级。其中影响消费、零售的几项政策包含:互联网+、精众化、休闲经济、二胎政策、 农业品牌化。

 

大型购物季透露的趋势与提醒

 

 

2016年,中国市场的网路行销需掌握3要点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回头来看,消费者在虚实通路中的变化。首先,中国电商零售额的占比从2010年3.3%,到2015年上半年,到达11.6%。而从最显着的双十一,天猫与淘宝的营收来看,2010年的交易总额是9亿,但到了2015年已经百倍成长到912亿;而大家最关注的行动购物,更是从2013年的87.5亿,直线上升到2015年的574.6亿。这也显示行动购物在双11,已经超过桌机。

 

不过更多媒体报导显示,中国消费者即使热爱网购,但消费狂欢过后,留下来的是什么?消费者要的究竟是什么?徐百威提醒,有许多知名品牌2015年停下来思考品牌是不是一定要参加大型购物季?参加后,一定有利可图?究竟对品牌来说是哪些地方加分?又可能在哪些面向,被消费者扣了分?

 

虚实相渗透的决策树

 

 

2016年,中国市场的网路行销需掌握3要点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究竟中国消费者对于虚实购物的决策树,究竟哪里是入口?他们又再哪里把商品拿到手?根据上海东方线上EOL CRS 2015(註),针对600位曾有全渠道消费经验的上海领先消费者所做的研究,从决策树可以发现,2014年到2015年,消费者首选线上购物,而最后真实在线上结帐的有两位数成长;而首选线下,最后在实体结帐的也有两位数的下降。

 

领先消费者们透过四大分群,也可以看出精明或是重视便利性的族群,已经熟悉如何灵活使用虚实通路;也能为了便利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线上商店。这在在显示,即使熟知趋势所趋,也要琢磨执行面上的所以然。

 

传播裂变 新媒体+朋友 值得信任

 

从前行销总是在「对谁说、说甚么、怎么说」上打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徐百威用EOL CRS 2015调查数据解释,在中国消费者对于资讯的需求渐渐偏向「我认识的谁告诉我的、有甚么地方有趣或有益、我在甚么场景得知、我又该如何转化为自己的故事向别人分享」。这些心态上的改变比企业、品牌速度更超前,传统行销已经无法应付这样的变迁。

 

无缝、有趣、自然 2016品牌行销执行要点

 

徐百威最后归纳出三大行销执行要点:无缝、有趣、自然。

 

1. 无缝,就在消费者旅程中,消费者不能忍受任何一个断点,任何的行销操作,要注意是否创造一个无缝的消费体验,减少多余的交易成本。

 

2. 有趣,创造明白且直觉的有趣话题,让大家都能去理解,并带有文化认同。

 

3. 自然,了解消费者是在甚么样的场景接受资讯与消费,深挖且迎合着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并使之自然的去消费。

 

而这三个趋势,对品牌来说有哪些挑战与机会?或许品牌行销人应该要检视,如何透过研究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 O2O行动提案,因为消费者只在乎消费旅程的顺畅。

 

如何了解消者的兴趣取向,结合他们有兴趣的内容,使品牌讯息透过社交网络,让一般人自然地传给一般人?最后,使得大众自然接触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无缝的在虚实中消费,是最考验大家的!

 

资讯来源:SMART人人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