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復就在你身边!把握机会问啊

   
2015-01-22

李开復就在你身边!把握机会问啊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相信关心科技业与网路创业领域的读者,对李开復一定不陌生,现在你有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请他亲自解答你的疑惑。

 

长期关注在创新创业议题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復,自从回到台湾,沉潜一阵子之后,延续在中国与网友频繁互动的习惯,在脸书上开了个人帐号,而且特别推出【创新创业每问必答】,许多粉丝都抢着发问,而李开復也非常有耐心,一个一个回覆,他期望透过他的见解能让更多台湾对于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优势。

 

昨晚李开復甚至在 Facebook 上办起「Q&A」,相当耐心而仔细的说明。大家不妨把握难得能够亲自请教大师的机会!以下针对几个重点的问答进行整理与分享:

 

Q:如果在台湾要做出打进美国市场的网路服务,是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似乎现在几乎没有团队做到这件事情,大部分是靠500 startups?美国的团队会在台湾找工程背景的人,代表工程面台湾的技术不是问题,是否可能成立组织(如同500 startups)帮助台湾的团队和美国的媒体、通路接轨,打进美国市场?又打进美国市场、成立这类型组织辅助团队,是一个好的方向吗?

 

A:你的观察是敏锐的,不过「很困难」还没有到「几乎不可能」。以下有7个点可分享:

1、其实有不少在美国的成功台湾团队,也有在大陆的,只是他们都是融入当地环境,并不是在台湾创业圈活跃人士。

2、500 Startups做的很好,所以要多鼓励他们,另外还有把类似的机构带进来,比较有可能的包括:Techstars, I/O Ventures, Joyful Frog等。

3、美国的群众募资平台 Kickstarter, indiegogo 又帮助了一批台湾团队走向世界。这些也要多挖掘,让台湾创业者知道。

4、申请以上加速器或者募资平台都有一些基本技巧,虽然不能让一个不够格的公司成功进入,但是可能可以帮助一个够格但是不会表达沟通的公司成功进入。这些技巧应该能够在台普及所有够格的创业者。

5、其实有些创业者,他们就厚着脸皮,搬到美国去,然后自然地打出一片天地。这种我们也要鼓励。

6、除了美国,还有大陆、东南亚都是可以考虑的。

7、虽然困难,但是这是全球趋势,慢慢走出心得,造出新典范,整个氛围才能提升,才有希望恢復当年竹科时代辉煌。

 

 

 

Q:我想知道台湾创新创业,在面对中国大陆,最大的利基点是什么?

 

A:你是说面对中国大陆市场还是创业者?如果是前者:台湾的服务意识很强,比如说7-ELEVEn,台湾大车队、鼎泰丰、诚品、王品等这些公司都很不错,可以看看O2O有没有机会,当然不是说让这些线下公司去做O2O,而是说把他们的服务意识用在mobile internet。台湾硬体能力不错,这个领域工程师也不错。台湾在内容设计方面很强。

如果是后者,我觉得两者未必在竞争。大陆的创业者还是主要面对大陆市场,台湾创业者也许可以和他们合作,走向世界,就如同先前猎豹移动执行长傅盛所说的。大陆创业者这五年来突飞勐进,台湾创业者应该把他们当做楷模,而不是竞争对手。

 

 

 

Q:根据GEDI 2015报告,台湾在全球创业精神与生态环境评比中名列全球第8(2014年第7)、亚太第1。其中「Competition、StartupSkills、Internationalization、CulturalSupport、RiskAcceptanc」是14个评比标准中得分最低的。就您的观点,台湾该如何做才能强化这几个弱项?

 

A:我必须先泼一大桶冷水,这个研究我看了(http://theged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Taiwan.pdf),虽然是来自一个知名的研究机构,但是内容和排名完全不符合现状。台湾人千万不要让这些feel good的研究让自己满于现状,麻醉自己。过去5年,大陆的数位产业飙升到6000亿美金市值,小米一个公司就从零到450亿,台湾呢?中国大陆的创投早期投资,仅仅看数位领域,过去一年就出了十几家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台湾只要能到1000万美金估值,就上报纸成为创业典范了。内容提到台湾的几个部份:

1、 risk capital,但是你去问任何创业者都会被告知台湾融资有多困难。

2、 product innovation,可能在传统硬体领域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很多新兴领域都未必能名列前茅。

3、 high growth ,我真不知道这是从何说起的。

4、 human capital ,台湾人才确实不错,但是外流的那么多,本土薪资这么低,怎么可能名列前茅呢?不能只衡量教育素质或毕业生能力等,要衡量顶尖人才能得到重用发展留在本土才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看这些外国外行人的理论研究了,大家知道问题存在,问题严重,快去尽力解决。有关这份研究里面的弱项,我认为internationalization是最严重的,因小市场无法成就伟大公司,与世界开始脱节。

 

 

 

Q:台湾整体环境的竞争力与视野是否渐渐衰退,如何改变?

 

A:这方面就像半杯水。如果你看到的是半空的水杯,你会觉得这是事业的衰退,是错过mobile internet、social的结果,是投资界的不与时俱进,是政府政策的不给力,是创业楷模的欠缺。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半满的水杯,你会觉得台湾还是有很好的创业基因(大家还是尊敬白手起家者),还是有不少优势(例如服务意识、技术人才、设计人才、文创人才、国际化连接等),而且政府在这个领域还是想做点事情的。而且,你看美国的杨致远、陈士骏、谢家华、黄氏兄弟,明显证明台湾的家教父母,加上一点美式的思维教育,是可以塑成世界级的创业家的。半空还是半满,要看你是在倒水出杯,还是倒水入杯。如果我们大家都付出自己的力量,倒水入杯,那未来一定是更美好的。

 

虽然台湾市场就是小,但是又不是很小。在大市场(中、美)出生的创业者,最佔优势,因为先做本土,再做国际化就可。在超小市场(新加坡、以色列)出生的创业者,优势其次,因为本土市场太小,只有走向国际。在中小市场(台湾、韩国)出生的创业者最难,因为本土市场可以养活团队也可以赚钱,但是做不大。要在创业的第一天就面向国际,这样才有希望成就伟大的公司。

 

 

Q:在目前的华人世界当中;在技术面、创新思维面上;何者为先?是先要有技术;从技术面思考是否可以做到;再出手。或是先有获利模式再出发创业?

 

A:如果我们观看成长特别快的公司产品,特性应该是:产品导向,快速推广,团队技术卓越,但是并不见得是真的技术导向。也就是说Uber、腾讯、小米、Airbnb这些公司他们并没有什么独霸全球或者别人不能复制的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人员是扎实的。当年米聊和微信是差不多质量和份额的产品,但是因为腾讯技术较强,米聊宕机几次后,用户就慢慢转移了。尤其是现在大数据时代,能够处理真正大数据,还有用户飙增百倍千倍的团队,是非常需要的,但是传统上那些真正有巨大技术优势(比如说Bell Labs在Unix上,Google在search上,Nuance在speech recognition上)的公司反而是非常罕见的。有关获利模式,当然是要有个概念的,但是今天所用的精实创业方式,在启动公司的事后,你其实并不知道最后的产品细节,所以太早思考获利模式的细节也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在大市场里面,得到垄断性优势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所以最好的expected return应该是赌一把大的,免费产品一直做到你有垄断性优势(是指用户垄断,不是技术),才开始考虑商业模式。当你有上亿用户时,模式会多的让你睡不着觉。太早想太多其实是白费了。所以对你的问题的回答是:现有技术人才,了解用户需求,开发初期产品,然后发展快速增长策略,维持稳定产品,达到垄断性优势,再思考赚钱。当然有一个前提是要有持续的估值成长和融资能力。这才是做成billion dollar公司之道。

 

 

 

Q:现阶段新创事业多为开创平台,而非针对某项技术有较深入的研发或经营,也使进入门槛低,往往造成相似平台一窝蜂的出现,这样的发展方向是否为新创风潮下的隐忧?

 

A:平台涌起绝对不是好事:我可以分成4点来分析。

1、所有的平台都是从应用开始的(微软先做Basic语言,然后外包IBM的OS,以后才有Windows, Office;微信先是免费简讯,然后才慢慢加上各种平台功能;Google刚开始只是一个搜索网站,慢慢才成为一整套云系统;Facebook刚开始只是一个哈佛新鲜人点评照片的网站,慢慢才成为社交平台),这样才符合精实创业的精神,先找到一小批细分领域用户的需求,然后在逐渐尝试增加功能,迭代产品,再扩张用户等。如果有一天你的用户群很大了,而且他们离不开你的产品了,那恭喜你,那一天(可能是创业5~10年以后)你可以开始考虑「平台」了。

2、打造产品相对单纯,适合一个小团队(比如说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就够),但是打造平台是巨大的工作,要平衡多方利益,要开放又要获利,要拉拢流量,要形成垄断式优势,而又对用户需求很难针对性衡量满足(因为用户只是经过你的平台用别人的应用)。这不是一个初创团队用一笔小的资金能做出来的。

3、领域要够大才能做平台,但是领域一大了产品就不好做,需要满足各种应用和用户的需求,而且竞争也会剧烈,失败可能更是巨大的,而且巨头很快就会涌入,而且用尽自己的资源来霸佔这个机会。

4、平台这个词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在外行人眼里感觉有含金量,在「竞赛」里面像是很好的词,但是真正的投资人见到几个年轻人说一开始就要做平台,我几乎可以保证,还没有进入Powerpoint简报,就已经out出局了。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