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头饰道」特展 16原民馆重制传统头帽饰

   
2016-12-17

「头头饰道」特展 16原民馆重制传统头帽饰 | 文章内置图片

(图/翻摄自网路)

 

文化部所属国立臺湾博物馆与原民会原住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合办之「头头饰道」联合特展,即日起至明年1月16日在原住民族委员会展出,集结16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舘重制11族、22款传统头帽饰。

 

原民会主委夷将‧拔路儿表示,该会自95年起执行活化辅导计画,歷经「十年斧工,深凿文化」,希望这项成果特展能引领原乡关怀、研究、保存传统帽饰的风气,培育诠释在地歷史观点的反思能力,共同营造地方文化,也能使国人认识与看见各馆特色。

 

臺博馆馆长洪世佑也赞扬帽饰是臺湾原住民传统里极具特色的物质文化,相当程度反映出臺湾原住民多元的文化风貌,每一件都承载着属于自已原乡土地的故事,希望藉此辅导习艺过程能协助族人将这份荣耀的技艺代代相传。

 

 

「头头饰道」特展 16原民馆重制传统头帽饰 | 文章内置图片

(图/翻摄自网路)

 

 

这项特展由原民发展中心与臺博馆联合主办,从98年起合作推出的「大馆带小馆:原住民文物返乡特展」转型为今(105)年「文物再生重制、联合策展」,係有感于许多部落耆老、族人对于部落头饰的意义及细部名称并不了解,随着时间的变迁,耆老也逐渐淡忘如何取得材料与制作,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因此藉由鼓励各参与的地方馆举办传统帽饰研习活动,让族人认识文化底蕴再进行实作教学,完成每一件蕴含祖先文化意涵的重制物件,最后再集结制作成果共同发表,最重大的意义是经由这项习艺过程找回传统制帽技术工法,进而可保存与推展原住民族文化产业。

 

展览中可见泰雅族男子籐帽从基底制作、螺旋编技法制作、兽骨合体编法的重要技艺基础。而阿美族大羽冠(tingpih)由左至右的白色羽毛,每一根代表一年,八根代表八年,即年龄阶级有八阶;制作大花帽时需由家人协助将各项饰品一根一根或一片一片的插在头髮上始得完成,不仅是对过去的歷史记忆,更是现今族人对于族群的自我认同及传承的象徵。

 

 

「头头饰道」特展 16原民馆重制传统头帽饰 | 文章内置图片

(图/翻摄自网路)

 

布农族女子织巾头饰(dukin)则主要由黑色方形长布制成,最大的特色是两侧尾端的刺绣,透过彩线穿织出美丽的织纹,每一道图饰背后深具意涵,缠绕方式也颇具特色,过程中学员从针路解析开始到实际走针练习,最后学习穿戴方式,也透过田野调查,访谈乡内耆老,纪录下更多关于头巾的文化知识。

 

太鲁阁族男子头饰以山猪牙饰表达勇士的勇气无比,族人使用织布机整经、挑织菱形纹、织布、缝制,再以串珠与薏苡做成流苏、塞棉,编毛线缝上仿山猪牙及串珠饰品,凝聚族人同心开发传统又创意之头饰。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