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研究所成为下个浮滥体系

   
2014-11-03

 

别让研究所成为下个浮滥体系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奇怪了,我进公司已经快一年了,大家都加薪,为什么我没有?当初进来时老闆跟我讲,如果我表现好的话,到年底薪水会跟着调整,我觉得我做得不错啊!」

「也许是你的表现不如他预期吧。」

「怎么可能?我部门里大家做的事情我也会做啊,也没有做得比较差。」

「可是你部门里其他人都是硕士,只有你是博士。」

「那又怎样?」

「你薪水不是比硕士多两万多吗?你得替老闆想想,有什么是你会做而其他人不会做的,而且是公司需要的?或者有什么事虽然其他人也会做,但是你做得比其他人好的?你觉得你对公司而言有更高的价值吗?」

「我花那么多年的青春岁月才拿到博士学位,发表那么多论文,难道薪水多一点不对吗?」

「论文可以当饭吃吗?他聘你的时候一定以为博士对他比较有价值吧,也许是老师帮你对他讲了什么好话。但是他花了钱有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呢?」

「我可以做研究啊!只是我们公司只做产品,不做研究,这怎么能怪我?」

「你看我有做研究吗?我好好做产品,五年也升经理了,薪水加奖金也比你高很多,谁叫你要唸博士!」

 


最近像这样的话题正在学生与年轻工程师之间快速的蔓延,媒体根据一些统计资料以及符合统计趋势的特定个案所作的高学歷者失业或学非所用的负面报导,也加重了学生与社会的疑虑。


过去3年来几个主要大学的博士班报考人数急遽下降,大约减少了一半,引起教授们的恐慌。原因是目前国内学术评量系统加诸教授身上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主要是论文数,而论文产出又极度仰赖作为研究主力的博士班学生,所以博士班学生如果不见了,教授就没戏唱。再者,如果各校教授的论文产出下降,接下来恐怕就是校长们与教育部长官们担心的世界大学排名要走下坡了。


这事非同小可,排名怎么可以上上下下的,5年500亿的强心针不是已经打了两针了吗?

 

当年轻人三五成群要找个对象来责怪的时候,总是也不能对着镜子或互相指着鼻子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骂教育部跟国科会,再来就是骂学校。众矢之的是几个作为群龙之首的顶尖研究型大学,本来应该可以树立国家学术与教育典范的,却也在这种莫名所以的数字管理浪潮之下随波逐流。


不只是多数不在这几个大学里的教授对于这几个大学研究生数目的快速膨胀非常的不以为然,连在这几个大学里的教授也多不认同目前对各种论文KPI与五花八门排名的狂热追求。这么多聪明的人怎么会陷入这样一个煳涂的漩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教授们需要更多的博士生,因为论文KPI决定了教授的升等及各种奖励。

第二,学校与政府需要提升论文KPI以提升大学排名。

第三,年轻人变少了,而且越来越少,但是博士生已经太多了(虽然教授们还是觉得不够)。

第四,好学生不唸博士班了。


十几年前大学希望教育部多给钱,遂央请几位德高望重的仕林大老向教育部建言,提出5年500亿(顶尖大学)计画。立法院要求设立量化目标,以免浪掷纳税人的钱,于是与各大学建立默契后,教育部提出世界大学排名的目标以及论文数的指标。而发奖金引导教授冲高论文数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与教育部跟国科会目标一致,也似乎符合教授利益。要冲高论文数就必须增加博士生名额,而博士生是从硕士生来的,所以各大学纷纷增加硕博士生名额,甚至全臺湾各领域各种学校都广设研究所,教育部当然也就不方便阻拦。


果然,10年来臺湾各大学的论文产出迅速成长,也因此在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不断往前迈进,教育部跟国科会在立法院就有了交代。


想不到臺湾学术界也有代工文化。各种排名与论文KPI就像产品规格一样,客户一下单,规格有了,学术代工产业就迅速完成任务,不必烦恼市场的开拓。这看起来似乎是很成功的计画,大家都很努力,应该受到表扬的。无奈第二期计画才进行了一半,从2011年起论文数开始走下坡,原因就是2010年起博士生的数目开始往下掉了。


博士生数目往下掉的原因是多重的,人口结构的改变(25-29岁人口数从2007年开始下滑),大学教职就业市场饱和,产业界以代工为主大多不从事研发(所以不需要博士)又是另一个。好的学生不唸博士班(所以博士生素质往下掉,屋漏偏逢连夜雨,造成恶性循环),就是因为怕找不到工作。


但是,好的博士会找不到工作吗?有些人把误进博士班的90%学生的必然下场拿来吓唬那些可以进博士班的10%学生,说他们以后找不到工作。结果,显然问题不是如何让更多学生唸博士班,而是如何让教授与学校了解到底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是什么。学生一毕业就不是学校与教育部的责任了吗?


学生唸大学部、硕士班或博士班应该都各有他们的学习目标,而大学与教授的责任是帮助并确定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达成反应在校友的表现与对社会的贡献受到肯定,这才是大学与教授的主要价值所在。


学生唸博士班的动机如果与教授收博士生的动机有落差,有能力弥补落差的是教授而不是学生。教授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产生有用的知识造福社会人群(论文是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不是目的),并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教授其实没有老闆,大可摆脱学术代工文化的纠缠,以智慧与良知发展自己的生涯模式。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