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復看中国创投机会

   
2015-07-26

李开復看中国创投机会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中国的互联网正迎来黄金的创业时机,互联网在对各行各业去仲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冲击中,创业项目遍地开花。大家的机会都来了,可是是否是你的机会?哪些国家和行业变化机遇在为你的创业保驾护航?在机遇下创业成功的范式是什么?互联网的本质是垄断?如何拿着少量的钱从小垄断做到大垄断?

 

以下是整理自李开复博士在2015年创投盛典上的演讲内容:

 

我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看了美国的一些现象。我觉得《从0到1》还有《精益创业》这两本书都是非常经典,而且在美国硅谷特别合适。在中国有一些特殊机遇和挑战,如果这些想法对于这两本书做一个补充,可能对于创业者会在中国创业会有更好的成功机会。

 

首先我们看一下今天全世界互联网已经带来颠覆式的作用,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被彻底颠覆。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想像自己回到十年前,见到一个十年前的自己,把你iPhone或者安卓给那个人看,看一下微信和饿了么等等的应用,会不会让十年前的你认为这个人是从科幻小说穿越过来的人,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么多颠覆?互联网是非常伟大的,它最大的作用有去仲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等等,下面让我们从商业思维来看看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创业者的机会和空间。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肯定是美国领先的,如果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市值。美国大概佔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中国佔有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那么中国在奋起直追,现在情况呈现大好。过去五年到十年中,中国从微不足道的世界市场现在达到了九分支二的市场佔有率,那么未来有怎样的机会?

 

今天我谈一下在中国创业的特色和机遇。当你考虑从0到1,考虑创业考虑精益创业等等机会的时候,我觉得不能用一个全球或者美国思维看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其实有特别多的优势,但是也有特别多的挑战,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优势和挑战。

 

 

第一个优势就是人口红利。

除了我们看到互联网、移动、电商,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超过美国,两倍、四倍这样的规模,但是同时不能当作两倍这样的差别。我们看一下右下角,右下角这个图告诉我们两个经济体的差别,两个网路化经济体的差别,不是看他们的个体比例,而是看个体平方比例。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比另外一个国家的用户大了三倍,它的网路效益是9倍,如果大四倍效益就是16倍,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人口红利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中国的创业领导者特别厉害。

因为这个市场特别大,资金特别多,那么有一批创业者涌了上来。当然左边美国创业者他们可能在创新方面,突破式方面引领全球。但是右边这几个中国式创业者,他们在强大的领导力、快速执行力上高出一筹,他们的后劲更足。

 

我觉得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像雷军今天已经做到45亿,还每天工作18个小时,这样拼命的去做。可能在执行力方面,也许苹果会更创新一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米也好或者是腾讯、阿里、百度也好,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到大还是在不停的工作,还是不停的执行。

 

那么互联网经济里面,我们不要认为创新代表一切,其实一个巨大机会的环境里面,速度和执行力代表一切。尤其是在充满机会的社会里面,当机会不再那么多,当竞争更扁平化,当大家在一个所谓的创业时代,那个时候创新更重要。但是今天的中国充满机会,只要你能够抓住快速执行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式的创新,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创造价值和财富最好的方法,因为今天有太多的机会和不公平。

 

 

第三点是中国的工程师其实是巨大的竞争力。

我刚在硅谷看我们投资的公司,他们那些人特别聪明,但是我一个一个公司看,公司几个人?四个人,已经有一百万的投资怎么才四个人?因为工资贵,因为房租贵。这就是硅谷现象,认为创业一定非常小。当然你做一个谷歌式的公司,你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国这么大好的创业环境的现象,其实有一个很棒的领导者,你需要带一个团队。我们投资的专案,比如50到100万美金注入之内,可能半年之内就有20人。这20人在强大领导者带领之下能够冲锋陷阵,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内现象。就是说老大很强的时候,他的团队相信可以跟着老大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就算不能造成财务自由,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所以这些人是跟着老大创业的冲锋队,他们勤奋努力能幹,中国工程师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腾讯,到了半夜两点一大堆计程车等着员工下班。右边不但是国内的这批生力军介入,前几个礼拜在美国看到我们海归回国的浪潮又即将开始,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海归创业被整个环境不看好,认为不接地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创业需要对接百万、千万、上亿的用户,如果没有强大技术团队是会崩溃的。所以非常需要这种顶尖的工程师,那么美国的高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美国高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留学生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

 

我刚刚在CMU(卡内基梅隆大学)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我看到CMU学电脑的学生里面75%是外国学生,这75%里面35%是中国学生。所以我们想像这批技术高手,他们未来回国的希望和诱惑,可以带动整个产业做可规模化高技术的创业,会带来新的一批浪潮。国内VC认为海外海归创业也好,参与创业也好,做CTO也好是越来越合适的,因为现在国内给的起,对顶尖人在给的起他们的价钱,给他们的股份,也认知新技术人才的价值,所以新一批海归回国会导致更多的创业浪潮,这是跟美国有巨大差别。当一个产品投入20个很不错的工程师,跟着老大说了算,跟着三五个工程师彼此都是天才整天辩论的时候,这个效率非常高。

 

李开復看中国创投机会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第四我们谈人口规模,刚才讲过了人口红利,巨大用户群非常重要。

这个使用者群不仅仅是数量大,不仅仅根据数位平方的成长。更重要是一批人他们是有两个很大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中国的城镇化,国内城镇化的成长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他所造成的就是很多商业模式是最适合中国的土壤。

 

比如我们想像,你做一个饿了么或者美团你要送货。但如果你在美国,这个时候你开了多久的车,到的时候披萨都冷掉了。这时候你算人力成本,90%的时间在开车,你有汽油、能源、时间的耗损。而在国内在北京在上海在任何一个一级二级城市,配送可以非常有效率,而且尤其有优化。在海淀区一个一个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甚至其他的方式,这样的配送非常有效,因为人口密集导致了O2O的模式更加成立。

 

下面一个情况是中国有巨大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都逐渐的可以进入一个我们称之为个体户的创业的行动。就像过去淘宝提供平臺,很多人在淘宝开店,自己创业。这不是高科技创业,是在淘宝卖东西的掌柜创业。但是同样的一个很棒的Uber的司机他一定程度也在做一个创业,因为中国普遍的蓝领工资水准还是比较低,对于他们来说做一个个体户创业,O2O的创业过程是非常有吸引力。

 

在美国你很难想像一个人在福特工厂工作,他一个小时时拿30美金的收入,为什么要出来开Uber?但是国内可以想像,十分之一这样的公司,在一个非常有效的O2O的共用经济的环节里面,理所当然应该出来自我创业。所以大众创业的一种诠释和理解,并不是都是靠高科技创业,个体户创业也要算,而且在共用经济的平臺之下,中国的个体户创业将会引领环球。

 

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河狸家、E代驾等等。大家已经非常清楚河狸家已经有三百个美甲员,都是个体户创业;E代驾成立三年,估值超过一亿美金,覆盖一百个城市。这些都是中国现象,我们在美国不会看到这样的速度。不会看到,是因为美国没有中国那么多的人口密集城市。美国也没有那么多一大批渴望更多财富的服务员和工作员。

 

 

第五个优势我觉得是中国政府的高效政策推出和到位的补助。

无论是引导基金、中关村大街,都是引领全球的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如说因为有酒驾的政策,高效的执行就有了E代驾的机会,突然有了上海自贸区的事情,就让一些聪明的创业者发现他有一个可以来做进口车电商的机会。这在过去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善于观察机会的人,在中国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机会。

 

 

第六个优势我称之为后发优势。

美国是一个很成熟市场,很多竞争已经扁平化。越多人跳进来竞争,我们把利润压低,然后形成公平竞争。但是在中国过去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零售业也好,房地产也罢,中间有很多人赚着不合理的利润。这个时候互联网创业一出来就把它打败了,房多多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只有12%的中小公司可以申请贷款,而且贷款的利率非常高。于是这个就带来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因此每个不公平,对消费者可能过去是一种剥削和迫害,但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都是一个机会,这是现有低效管道带来的变革红利。

 

 

第七个优势我们可以称为草根优势。

美国有悠久的品牌传统,像MARVEL(漫威)这样的公司在美国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歷练才能做出来,我们很难想像他被一个创业公司挑战。但是在国内消费领域的垄断品牌远少于美国,没有那么强大的娱乐内容的品牌,一个草根漫画家在暴走漫画、有妖气、起点中文网这样的一个新平臺上,只要我有一批粉丝,就可以对粉丝推送内容,推送出来一个内容授权多个领域。比如创新工厂投资的一家公司,他做了《十万个冷笑话》电影上映三个星期就有1亿多的票房收入,其制作团队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游产品。这种内容创作在美国,还是被垄断性的巨大品牌所霸佔,在国内有巨大机会。

 

在这样一个环境,有着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挑战。

 

 


(文章来源/36氪)


相关新闻看更多:李开復:勇敢挑战大陆市场!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版 Copyright © 101多媒体科技事业群 All Rights Reserved.